首页 >聚焦 > > 正文

古代计时工具_古代计时-世界观热点

2023-05-08 12:26:26 来源:互联网

1、十时辰制编辑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,因此早期的历法、时间才用了十进制。

2、阴阳五行历,属于十月太阳历;十时辰制,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。

3、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,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、生物反射、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,帮助人们认知时间。


(资料图)

4、到后来,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、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。

5、据《隋书.天文志》,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:朝、禺、中、晡、夕;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。

6、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,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,称为五鼓、五更,一直延续到清末。

7、百刻制编辑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,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。

8、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,有出土的汉代日晷,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。

9、另一方面,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,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(毕竟百等分圆周,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,难度不小)。

10、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,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、一百零八刻,几经反复,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,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。

11、十六时辰制编辑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。

12、中国早期的历法,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,历算过程中,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,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。

13、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,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/4天,切分为12个月,则每个月30又7/16天。

14、十六时辰制,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。

15、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有记录十六时辰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十五个:晨明、朏明、旦明、蚤(早)食、宴(晚)食、隅中、正中、少还、晡时、大还、高舂、下舂、县(悬)东、黄昏、定昏。

16、十二时辰制编辑西周开始,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。

17、以日比作岁,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、并将日期切分点(换日点)固定在夜半。

18、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(起点),为十二时。

19、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

20、随着人们工作、生活的多元化,逐渐词不达意,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子时、凌晨两点丑时、凌晨四点寅时、早晨六点卯时、上午八点辰时、上午十点巳时、中午十二点午时、下午两点未时、下午四点申时、傍晚六点酉时、晚上八点戌时、晚上十点亥时。

21、宋代开始,中国出现了机械式司辰,通过齿轮带动转盘,带动持时辰牌的小木人出现在视野中。

22、当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之间时,出现在视野的时辰牌与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。

23、于是,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两个基准:时辰牌初现、时辰牌居正位,亦即时初、时正。

24、时刻制、更点制编辑时刻制是十二时和一百刻配合使用。

25、早期的表述方法为“时x刻”,即“时后第x刻”;宋代以后为“时初x刻、时正x刻”,即“时初现后第x刻、时正位后第x刻”随着佛教的传入,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传入中国,与十时辰制配合使用,形成了更点制。

26、常用表述方法有x筹y点、x鼓y点、x更y点。

27、x筹y点,反映了十时辰制在历算中比十二时辰制更便于筹算。

28、钟鼓楼授时,通常鼓声为更、钟声为点。

29、古代城市实行宵禁,定时开门、关门,早晨开城门时间并不是太重要,因此人们通常会注意到相当频繁的钟声;晚上关城门时间则需要关注(不注意就得睡城里大街上),因此净街鼓(起更)必然是关注焦点。

30、注意点的差别,衍生了一个词汇“晨钟暮鼓”有关名称编辑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,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。

31、一般地说,日出时可称旦、早、朝、晨,日入时称夕、暮、晚。

32、太阳正中时叫日中、正午、亭午,将近日中时叫隅中,偏西时叫昃、日昳。

33、日入后是黄昏,黄昏后是人定,人定后是夜半(或叫夜分),夜半后是鸡鸣,鸡鸣后是昧旦、平明——这是天已亮的时间。

34、古人一天两餐,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,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;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,这段时间叫晡时。

35、【子时】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,当地时间半夜零时。

36、【丑时】鸡鸣,又名荒鸡,当地时间凌晨二时。

37、【寅时】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: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

38、当地时间凌晨四时。

39、【卯时】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

40、当地时间早晨六时。

41、【辰时】食时,又名早食等:古人“朝食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,当地时间上昼八时。

42、【巳时】隅中,又名日禺等: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。

43、当地时间上昼十时。

44、【午时】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等,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。

45、中午一词,为十时辰制、十二时辰制的时间节点连用。

46、【未时】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等:太阳偏西为日跌。

47、当地时间下昼二时。

48、【申时】哺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等:当地时间下昼四时。

49、【酉时】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、傍晚: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

50、当地时间傍晚六时。

51、【戌时】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:此时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

52、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称黄昏。

53、当地时间晚上八时。

54、【亥时】人定,又名定昏等: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。

55、人定也就是人静。

56、当地时间晚上十时。

57、时辰———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:半夜0时为“子时”,凌晨2时为“丑时”,凌晨4时为“寅时”,早上6时为“卯时”,上午8时为“辰时”,10时为“巳时”,12时为“午时”,下午2时为“未时”,下午4时为“申时”,傍晚6时为“酉时”,晚上8时为“戌时”,10时为“亥时”。

58、可见“从巳时直杀到未时”相当于现在的“从上午10时直杀到下午2时”。

59、更点———古代把晚上戌时一刻作为一更,亥时三刻作为二更,子时作为三更,丑正二刻为四更,寅正四刻为五更。

60、把一夜有五更,按更击鼓报时,两更之间有五点。

61、“四更造饭,五更开船”相当于现在的“2:24左右做饭,4:48开船”。

62、“五更三点”相当于现在的早晨6时整,“三更四点”相当于1:36。

63、刻———古代用漏壶计时。

64、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。

65、播水壶分二至四层,均有小孔,可滴水,最后流入受水壶,受水壶里有立箭,箭上刻分100刻,箭随蓄水逐渐上升,露出刻数,以显示时间。

66、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,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。

67、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.4分钟。

68、所以“午时三刻”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31分12秒。
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  2015-2032 华西影视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